Page 22 - 微软用户
P. 22

教师专用 请勿外泄



                  四是技术落后和管理滞后并存。
                  生活垃圾种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但许多城市垃圾回收、运输和处理主要还是
              传统方式方法。一些新型垃圾特别是有害垃圾的分类处理缺乏相应技术支持,难以满

              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和政策实施目标。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化管理欠缺,真正做到前
              端分类精细、中端回收再利用、后端无害化处理的少之又少,而部门依法推进力度尚

              有不足。
                   (三)对策建议


                  1.提一是抓住各地政府这个牛鼻子,提高其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视。
                  建议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到地方政府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重点关注各地垃圾
              分类回收水平和垃圾减量化水平,把“垃圾回收利用水平”作为国家卫生城市、文明

              城市、宜居城市等各类评比的重要指标,而不是将“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作为评判
              城市文明程度的指标。

                  二是大力推进可回收垃圾资源的分拣,加快形成垃圾回收利用的新兴产业链。
                  地方政府可以提供土地或政策优惠推动设立若干城市垃圾分拣中心(实行企业化

              运作),将可回收的垃圾进行集中拆解、分拣,再提供给各类资源利用企业。同时鼓励
              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垃圾分拣,通过将生活小区垃圾就地分拣并自主销售,提高物

              业管理公司收益,增强其参与垃圾分拣的积极性。对于没有分拣能力的小区(区域)的可
              回收垃圾,可由物业管理机构自行运往城市分拣中心。
                  三是以垃圾收费促进垃圾减量化。

                  建议通过经济杠杆和利益导向进一步引导物业管理公司对本小区生活垃圾实施减
              量化。垃圾转运企业应对居民小区需焚烧填埋的垃圾实行按量收费,同时,将居民上

              缴的垃圾处理费部分返还给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用于支付需焚烧填埋的垃圾转运费。
                  四是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

                  建议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社交媒体等长期进行公益宣传,使垃圾分类逐渐成为
              公众自觉和习惯性行为。建议教育部门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分别开发适用的相关课

              程,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资源分类的知识,充分认识垃圾减量和资
              源回收利用的极端重要性。
                  五是不断健全完善法规保障体系,明确责任、严格处罚。




              中公教育教师专用资料                            22                报名专线:400-6300-999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